直到三十多年前,在北方的许多地区小米仍然是主粮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为了解决粮食缺乏的难题,谷子产区开始种植杂交玉米、高粱等高产作物,谷子的种植面积逐步减少,慢慢退出了作为主粮的地位。张杂谷系列谷子品种的研发成功,解决了谷子高产和好吃两大制约瓶颈,让谷子回归主粮成为可能。
“谷子回归主粮,万事兼备,现在只欠一个又好吃又容易被接受的好产品。”赵治海认为。
小米大任
“张杂谷”开创了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里程碑,添补了世界空白,被誉为“南有杂交稻,北有张杂谷”,成为继杂交水稻之后我国对世界农业科技的又一重大贡献。
我国现有谷子种植面积2000到2500万亩,是杂粮中种植面积**的农作物。目前,10个“张杂谷”系列品种在14个省(区市)累计推广1600多万亩,增产粮食20亿公斤,节水30亿立方。“张杂谷”抗旱耐瘠,水分利用率高,每立方米水可以生产5公斤粮食,是一般粮食作物的3倍。在长城沿线地区依靠自然降雨即可获得高产。“张杂谷”旱地种植一般亩产300到400公斤,甚至在年降水仅为39mm的甘肃敦煌地区,配合地膜技术,播前每亩灌水80方仍能获得高产稳产。